首页 - 学术活动 - 正文

第32期“和合学术沙龙”:樊佳奇博士作论文交流

作者:人文学院    新闻来源:人文学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0-05-22




5月20日晚,在人文学院四楼会议厅,人文学院、和合文化研究院联合举办了今年第1期(总第32期)“和合学术沙龙”。本期沙龙讨论樊佳奇博士的论文《<形而上学的存在-神-逻辑学机制>中的“分解”(Austrag)概念》;副院长高平教授主持,涂丽平博士担任主评人。
    樊佳奇博士是人文学院培养的优秀学子,后来考入同济大学,师从著名学者孙周兴教授研究西方哲学,2018年返回为母校服务。樊博士的论文题为《<形而上学的存在-神-逻辑学机制>中的“分解”(Austrag)概念》。他对这篇论文中的基本思路与哲学概念准备进行了讲解,并对选取“分解”(Austrag)这一概念的缘由作了相关说明,指出在1957年的《同一与差异》讲稿中,海德格尔进一步对存在和存在者之间关系的动态不平衡差异展开沉思,首次提出了“分解”(Austrag)的概念,以此来拓展对“同一与差异”问题的全新理解视野,即分解作为差异之源,是某种到达着的分离者之相互承受。
    主评人涂丽平博士从黑格尔哲学与基督教神学的角度来审视本文,指出海德格尔理解的黑格尔并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黑格尔,对于黑格尔的理解不可局限于二手文献,应更深入地研读黑格尔原著,以便更好地论证黑格尔与海德格尔内在对话的可能性。
    与会的其他老师也从各自的专业角度提出看法。院长李建军教授认为语言表达应该体现一个根本,做学问则有四个层次。一个根本是指:语言表达宁简毋繁,简约优美的文字是好论文的标志之一。四个层次是指:浅入浅出浅学问,浅入深出假学问,深入深出深学问,深入浅出好学问。他还强调人文学者做到三个贯通:东西贯通、古今贯通、文哲贯通。张天星教授提出论文关联词太多,长句过于复杂,阅读起来不够顺畅,作文须以“文从字顺各识职”为原则。李国辉教授强调要把握研究视角,把西学的精神在对话比较的学术探索中进一步化掉,把海德格尔化在中文语境中,以显示其更深刻的思想意义。
    孙建强博士认为作为注疏写作需要借鉴朴学的精神,把分解问题作为理解本有问题的关键会让论文更有学术价值,而系统的修改语言表达是非常必要的。郝金广博士指出论文中海德格尔的思路与天台三观的佛学思路有某种异曲同工之妙,尤其是同一与差异配上“空、假、中”三观的考察将是值得玩味的学术话题。张亚东博士认为论文在材料与选题上有新意,可对题目做更好地修改,以便更清晰地显示观点,修改摘要以便更简洁明了,并把论题的哲学史意义关联起来,紧紧抓住海德格尔与黑格尔思想交战的现场进行写作规划,会让论文更有力量。
    高平教授以黄庭坚评杜诗的著名观点“平淡而高山水深”作为总结,倡导写文章要追求文风的平易,内容的深刻;以程千帆先生作文为例,建议大家论文写好后自己先朗读几遍,反复修改,讲究修辞的优美,章法句法都要体现出节奏感,展示人文学者的儒雅之风。
    本次沙龙参与者有李建军、高平、张天星、李国辉、杨供法、樊佳奇、涂丽平、郝金广、徐旭敏、张亚东、孙建强、陈日红、吴纯、王宏芹、杜梅等15位老师。